認 證:工商信息已核實
訪問量:1358439

山東埃爾派粉體科技有限公司 2020-11-11 點擊1713次
鋰電材料概述中國是鋰電材料生產大國,鋰電池已廣泛應用于手機 、筆記本電腦、數碼相機、航模、電動玩具、電子器械、電動車及混合動力汽車等領域。鋰離子電池的性能主要取決于所用電池內部材料的性能,這些電池內部材料包括正極材料、負極材 料、電解液、隔膜等。其中正極材料的選擇和質量直接決定鋰離子電池的性能與價格。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當前研究得比較多的有:鈷酸鋰(Li℃oO2)、錳酸鋰(LiMnO2)、磷酸鐵鋰(LiFePO4,)、鎳酸鋰(LiNiO2)等。 機械粉碎機生產工藝優(yōu)缺點評述:優(yōu)點:★粒形較好 ★耗能較低缺點:▲陶瓷內襯和磨塊易碎,存在安全隱患。 ▲高速碰撞和剪切粉碎方式容易帶入雜質。 氣流粉碎機生產工藝優(yōu)缺點評述:優(yōu)點:★產品純度,粉碎過程中攝入金屬等雜質 ★設備故障率低,生產安全性和穩(wěn)定性高。缺點:▲耗能高
正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關鍵材料之一。2000年之前,從黑龍江、山東礦山開采出來的天然石墨,出口到國外,經過加工后的負極材料再進口國內,售價達到50~70萬元每噸,幾乎是現在負極材料價格的10倍以上。
而國外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定價權,是因為2000年以前,負極行業(yè)全部掌握在日本企業(yè)手中,中國沒有做材料的技術。
1991年,日本索尼公司開始商業(yè)化生產鋰離子電池,采用了以鈷酸鋰為正極、以碳為負極的材料體系。上述每噸售價數十萬的貴價材料叫中間相碳微球(MCMB)的碳材料,1993年,日本的大阪煤氣公司成功將MCMB產品用到了鋰電池中。那時候貝特瑞、杉杉能源這些國內企業(yè)都還沒有成立。
2000年前后,天津大學王成楊教授研發(fā)成功了中間相碳微球技術,并在2004年以225萬元的價格將專利轉讓給了天津鐵中煤化工公司,該公司當年聯合另外幾名股東成立了天津鐵城電池材料公司,第二年也成功實現了300噸級別的CMS量產。2008年,天津鐵城被貝特瑞收購,后更名為天津貝特瑞,貝特瑞由此掌握了中間相碳微球的生產技術。
國產替代崛起
回顧過去十幾年負極材料的發(fā)展史,2005年的時候,全球一年的負極使用量僅有1萬噸左右,到2019年中國鋰電池負極材料市場出貨量26.5萬噸,從量級上增長了26倍多。
國內材料企業(yè)能取得如今的規(guī)模優(yōu)勢,是技術的積累、突破,結合產業(yè)鏈優(yōu)勢、勞動力資源優(yōu)勢,綜合作用的結果。
其中,值得一提的是,新能源汽車功不可沒。正是近十年來,在產業(yè)政策的扶持下,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,帶動了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(yè),及上游正負極材料產業(yè)的空前發(fā)展。
201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8159輛,2019年達到120.6 萬輛,十年間的復合增速達到74.21%。
相應的,中國鋰離子電池出貨量由2011年的14.51GWh增長至2019年的131.6GWh,正極材料出貨量由2011年的3.21萬噸增長至 2019年的40.40萬噸,負極材料出貨量由2011年的2.30萬噸增長至2019年的26.50萬噸。